厨房“搬”进直播间,烟火热闹里的法律守护
当炒锅颠出的滋滋脆响撞上屏幕间滚动的弹幕,当灶火映亮的金黄菜色引来满屏“求链接”的评论,“餐厅直播炒菜”正乘着互联网的东风,成为餐饮行业炙手可热的营销新赛道。以往藏在后厨的“烹饪密码”,如今通过镜头全程解锁:从水灵青菜的清洗切配,到厨师指尖精准的调味、火候里的翻炒把控,每一步都清晰得仿佛触手可及。 这不仅戳中了消费者“吃得明白、吃得安心”的核心需求,更让不少藏在街头巷尾的小店凭“真实感”圈粉,从“线下小众”蜕变成“全网打卡款”,为略显平淡的餐饮市场注入了鲜活活力。 可热闹的镜头之外,一些“法律隐患”正悄悄藏在画面角落:或许是后厨台面上随意堆放的未密封干货,悄悄触碰了《食品安全法》的红线;或许是主播口中“吃了能治小病”的夸张话术,实则毫无科学依据,涉嫌违反《广告法》的虚假营销;又或是直播时没留意,将邻桌顾客的侧脸、聊天画面直接传入直播间,无意间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与隐私权;甚至有餐厅照搬别家的招牌菜品摆盘、独家烹饪手法就仓促开播,还可能引发商业秘密或知识产权纠纷。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疏漏”,轻则让消费者遭遇“货不对板”的失望,重则让餐厅从“流量黑马”骤然跌入“法律纠纷”的泥潭,更折射出新兴业态下,行业规范待完善、权益保护需加强的深层次社会课题。 作为守护公平正义的法院人,我们既为互联网给餐饮行业带来的新机遇感到欣喜,也始终牵挂着这份“人间烟火气”能否在法治轨道上稳步前行。在此温馨提示: 直播不只是“秀厨艺、赚流量”的舞台,更要守住法律的底线。后厨卫生需严格对标标准,食品经营资质要齐全有效,绝不能“无证开播”;宣传时要守住诚信,不夸大功效、不虚构卖点,拒绝“噱头营销”;镜头架设前更要多一份细心,提前规划拍摄区域,对可能入镜的顾客主动沟通、征得同意,做好隐私保护,别让满心期待的“流量”变成措手不及的“风险”。 若在直播中发现餐厅有违规行为——无论是食材不新鲜、宣传与实物差距大,还是自身隐私被意外泄露,都记得及时留存直播截图、订单记录、沟通凭证等证据,通过法律途径理性维权。这不仅是守护自己的“餐桌安全”与合法权益,更是以实际行动帮行业拧紧“规范螺丝”,推动这一新兴业态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不能只做“流量中转站”,更要扛起应尽的监管责任。商家的经营资质要逐一严格审核,杜绝“带病入驻”;直播内容要加强实时巡查,对违规宣传、卫生问题等及时预警;发现问题后要果断采取提醒、整改、下架等措施,对屡教不改的商家依法依规处置。让平台真正成为连接餐厅与消费者的“放心桥梁”,而非滋生“法律风险”的温床。 人间烟火最抚人心 法治守护方得长久 唯有让“直播炒菜”的烟火气 始终伴着法治的护航 这份餐饮行业的新活力 才能走得更稳、更实、更长久 供稿:曹晓晨 编辑:金海燕 校对:阮 缘 审核:陈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