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释法|重阳节反诈骗,关爱老人,常回家看看
重阳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敬老节”。这一天,家人团聚,登高赏秋,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和关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许多子女为追求事业发展,不得不远离家乡,常年无法陪伴在父母身边。而老人们最渴望的,就是子女们能够常回家看看,陪他们聊聊天,吃一顿简单的家常饭。
高奶奶已年过六旬,和许多老年人一样,她的子女常年在外工作,很少能回家探望她。高奶奶身体还算硬朗,但独居生活难免让她感到孤独。尽管子女们时常寄钱给她,逢年过节也会寄些礼物回来,但那种久违的陪伴却无法通过物质来弥补。每次打电话,高奶奶总会说:“我很好,没什么事,你们忙就别惦记了。”可电话挂断后,她常常坐在窗前,望着远方发呆。
就在这个时候,小夏出现了。小夏最近搬来高奶奶所在的小区,平时很热情,经常帮高奶奶买菜、送东西,还时不时陪她聊聊家常。慢慢地,高奶奶对小夏产生了好感,觉得他心地善良,有事也会找她帮忙。几个月后,小夏以创业投资为名,开始向高奶奶借钱。高奶奶开始有些犹豫,但小夏再三承诺会尽快归还并支付利息,再加上平日的关心和照顾,让高奶奶放下了戒备。头几次借款,小夏能兑现承诺,但随着借款的数额逐渐增大,还款的期限开始拖延,等到高奶奶再联系小夏时,小夏早已不见踪影。高奶奶感到无比懊悔,却又不愿意告诉远在他乡的子女,事实就此搁置。直到女儿发现高奶奶精神状况一直不好,再三追问下才得知了事情的原委,遂向法院提起了诉讼。因法院在送达传票时小夏早已不知道去向,法院采取公告方式送达,进行了缺席审理,并支持了原告高奶奶的诉讼请求。
针对老年人借款案件中的实际情况,法官给出了几点风险防范提示:
首先,借款前要审查借款人的资金实力、诚信情况、借款用途。不是说对方看起来出手大方,有车有房,还钱就一定没问题。在无法执行到位的借贷案件中,八九成的老人都是把钱借给了“有钱人”。在任何投资领域,风险和收益总是相对的。利息越是诱人,风险便越大。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4倍的部分,法律一般不保护,这可以作为判断回报是否过高的参考。
其次,借条的署名应由出借人、借款人亲自当面书写,并严格按身份证上的名字签署,不能写小名、曾用名、绰号、简称等,最好同时书写身份证号码,同时预留借款人身份证复印件。若借款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则需加盖公司公章。千万不要给“文字游戏”留下缝隙。
而且,借款最好明确担保方式,抵押应依法办理登记手续。保证担保应注意保证人的资格、保证方式、保证期间、保证范围等内容的约定。
最后,为避免现金交付引发的举证难,建议出借人交付借款、借款人支付利息、归还借款等尽量采取银行转账汇款方式,并保留好汇款凭条,钱的流向要和借条记载最好做到一致。款项接收账户应为借款人账户或其指定的银行账户,对交付第三方的,应事先作好约定并保留相关证据。
家,是老人的港湾;子女,是老人心中的牵挂。随着父母逐渐年迈,他们的需求变得简单:他们不需要多么昂贵的礼物,也不指望你能给予多少经济上的支持,他们只是希望在空荡荡的房子里,能够时不时听到子女的笑声,看到熟悉的身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哪怕只是陪他们散散步,或者听他们说说过去的故事,都是老人们心中最大的安慰。
亲情是最长久的陪伴,爱是最宝贵的礼物。常回家看看吧,别让父母只是在重阳节才感受到你的关怀。用心去陪伴他们,让他们在安享晚年时,拥有满满的幸福与安心。
供稿:陈文娟
校对:阮 缘
审核:易 扬
编辑:费晓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