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服判息诉”司法答卷,绘就“案结事了”和谐枫景
服判息诉是反映审判质量和审判效果的重要指标,是彰显法院司法能力和群众满意度的重要载体,更是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具体体现。近年来,黄石市西塞山区人民法院聚焦“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工作目标,坚持把服判息诉作为重中之重,围绕“公正与效率”,推动服判息诉工作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履职”。今年以来,该院上诉率持续优于合理区间,稳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案件增量也明显放缓,用一个个鲜活案例诠释着新时代司法为民的深刻内涵。 “这事儿这么多年,原以为就算官司赢了,还有一堆程序要走,没想到法官能把管委会、村委会、自规局都拉到一块儿,实实在在一次性解决了问题,心里这块大石头总算落地了!”在拿到征地补偿款后的陈某,语气里满是释然与感激。这起纠纷的化解,正是该院践行实质性解纷理念的生动体现。黄法官说,“若直接判决行政机关履行职责,难以实质性化解争议,不仅可能造成‘程序空转’,还会延误园区建设、损害当事人权益。因此,联动多方力量,引入专业支持,通过‘三步走’调解策略,‘一揽子’解决了这起征地补偿纠纷。” 思想理念从“案结了事”转向“案结事了”,是该院以“小切口”寻求“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成果之一。该院深入学习领悟审判质量指标管理体系,定期围绕“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开展案例研讨会,坚决摒弃“上诉是随机事件”等错误认知,自觉将“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落实到每一个当事人身上、体现在每一个具体案件中。 “总算是赶在除夕前把这8件建工案件一揽子调解了。”黄庭长长吁一口气。民事审判团队仅用7天,就成功化解了8件标的额上千万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关联案件,从源头避免了400多名农民工的讨薪风波。 该院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开展“办案之星”每月一评,更新“调解优先”差异化折算标准,在全院逐步形成“调解优先-质效提升-评优激励”的良性循环,激励法官强化调解、促进服判息诉。 “没想到案子结得这么快,法官还专门给我讲清了道理。”张某拿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判决书时感慨道。这得益于该院推行的“双指标”动态管理机制——每月核定人均结案基准线和积案清结目标,按周通报进度,有效解决“前松后紧”、突击结案导致的释法说理不充分、判后答疑不到位等问题。1-8月该院诉讼案件审限内结案率保持98%以上,平均结案时长稳定在46天左右。 针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劳动争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等类型案件上诉率较高的情况,该院审判委员会决定将上述案件纳入弹性阅核范围,院庭长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随机抽核,重点对案件裁判文书说理是否充分、“三个效果”是否统一进行把关。今年1-8月,该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上诉率同比降低1.75个百分点。 “这个案子庭审效率欠佳”“这个案件的办理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年4月,该院开展了“双评双优”活动,将“找差错”与评优秀“相结合”,就如何根据当事人诉讼能力的差异灵活调整庭审节奏提出的针对性意见,同时评选出了2件优秀裁判文书报上级法院,分别获得全省二等奖、三等奖。 “非常感谢法官抽出宝贵时间为我答疑解惑,我完全理解判决内容,明天就主动履行还款义务。”针对杨某收到《判后答疑告知书》和《主动履行告知书》后提出的疑问,李法官耐心细致解答,并同步引导当事人主动履行生效裁判。通过将服判息诉工作延伸至审判流程“最后一公里”,今年1-8月该院上诉率8.51%,成效显著。 系列案件的“示范裁判”模式更显司法智慧。某小区30户业主与物业公司因物业服务质量不达标,不交纳物业费产生纠纷。承办法官选取3起典型案件先行判决,明确物业服务标准,物业费减免幅度。生效判决作出后,其余27户业主以此为参照,全部撤诉,让批量纠纷得到高效化解。 小额诉讼程序依法适用,为“定分止争”提供“加速度”。刘某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适用小额诉讼程序,数天内审结。该院速裁团队通过诉服大厅专窗宣传、制作普法视频、开展巡回审判,大力推广小额诉讼程序。该院1-8月小额诉讼适用率同比提升22.93个百分点,速裁团队平均结案时间28.66天。 “都这么多年了,事情还没得到解决。我不管,今天必须给我个交代。”在综治中心的调解室里,被油烟排放问题困扰的林某情绪激动,言辞激烈。 该院王法官借用社区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指导开展多轮调解,最终促成双方冰释前嫌,达成和解协议。困扰多年的油烟问题得以彻底解决,烟道改造顺利完成。 该院积极参与综治中心建设,依托5个法官工作站,形成“法院+N”解纷合力,今年来,指导化解矛盾纠纷210余起,接待群众咨询170人次。建立向党委政法委报送诉情信息机制,压实各镇街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职责,有效降低各镇街万人成讼率。通过加强前端化解,今年1-8月,该院民事一审案件增量明显减缓,仅同比增加2.86%。 “服判息诉不是终点,而是司法为民的新起点。”西塞山区法院主要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深化质量管控,强化院庭长监管;加强先行调解,大力推广诉讼文书示范文本;强化“科技赋能”,提升数字化司法水平,做优更符合规律的审判管理,用更好的服务书写“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生动答卷。 作者:杨添星、李奇斌 编辑:金海燕 校对:阮 缘 审核:余思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