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常态化案件回访,擦亮司法护企“金招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践行司法为民理念,拓宽法企沟通渠道,延伸依法服务企业发展后半篇文章,2024年7月,西塞山区法院在全市法院率先推出《加强涉企案件跟踪回访工作机制》,由督察部门定期开展“客服”工作,将涉企案件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打通为“服务零距离”,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贡献了坚实力量。2024年该院共对已审执结的936件涉企案件进行回访,企业满意率达98.51%。这一数据不仅体现了企业对法院工作的认可,更彰显了法院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积极作为。 机制先行 架起法企“连心桥” 《加强涉企案件跟踪回访工作机制》明确了回访的范围、方式、时间节点等,确保回访工作程序规范、有章可循。 督察部门每月对上月审执结的各类涉企案件以电话回访和上门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抽查回访,重点针对败诉方为企业的审理案件、申请人为企业的执行案件开展跟踪回访服务,主要围绕案件程序、司法礼仪、裁判效果、司法廉洁、司法作风等7大类15项指标广泛征求涉诉企业的意见建议,积极做好回访答疑,确保企业意见“有人听、有人管、有回应”,争取涉诉企业对法院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针对收集的案件程序、司法礼仪等方面问题,直接转交相关庭室说明情况或整改,并及时回复当事人。针对收集的司法作风、司法廉洁等方面问题,视不同情形启动案件评查、“一案双查”等程序进行处理。 2024年该院督察室严格落实机制要求,对当年6月至12月已审执结的2046件涉企案件开展了一定比例的抽查回访,共回访涉企案件936件(占比45.75%),收集涉企司法问题及意见建议14个,启动“当天办”工作机制回复处理8件,转交审执部门三日内办理回复6件。通过这一机制,在法企之间建立起了信任的桥梁,让企业切实感受到司法的关怀与温度。 靶向发力 打通护企“关键点” 在涉企案件的处理中,不仅要做到案结,更要实现事了。西塞山区法院通过常态化案件回访,精准把握企业需求,制定专属服务策略,靶向解决企业痛点。 在回访中,针对个别企业对法院工作人员未在承诺的期限内回复其合理请求的问题,及时提醒案件承办法官,当天即对当事人的请求作出了回应,相关企业表示满意。针对部分企业对裁判文书中的专业表述不理解而产生困惑的问题,立即协调承办法官在做好判后答疑的基础上增加对专业术语的特别解释工作。这一举措将被动答疑转变为主动释法,有效提升了企业对司法裁判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某建材公司负责人感慨道:“本以为官司打完就结束了,没想到法院主动来电听取我的意见,还让法官解答我的疑问,真正体现了司法为民。” 这种靶向发力的方式,以 “如我在诉” 的主动姿态倾听企业心声,解决企业在司法过程中的具体困惑和问题,使司法服务更加贴近企业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支持。 闭环管理 拧紧整改“责任链” “问题整改不能‘雨过地皮湿’,必须形成从收集、处理到销号的完整闭环。”结合今年全省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优化发展环境专项监督工作的要求,西塞山区法院将所有跟踪回访反馈问题的案件均纳入重点案件清单,实行动态销号管理。为确保整改成效可感可知,该院督察室实行“双反馈”机制,一方面对外主动通过电话向企业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对内将回访及整改情况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对发现的共性问题举一反三,做好及时预防及监督提醒工作。通过闭环管理,西塞山区法院将每一个问题落到实处,不断提升司法服务水平,以督察回访促审执质效及企业满意度“双提升”,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下一步,西塞山区法院将持续将督察触角延伸至审判执行工作,常态化推进涉企案件跟踪回访工作,把做好司法“金牌客服”作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重点,积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做好企业健康发展的护航者,为加快建成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和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建设营造良好司法环境。 供稿:杨 芳、陈子鑫 校对:阮 缘 审核:余思橙 编辑:费晓蒙